龙腾盛世正少年2024济南少儿春晚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资讯

独立设置劳动课程!新版课程方案发布

70后80后记忆中的劳动课回来啦 

今秋开学起,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课程。 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方案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根据课程设置安排,劳动作为12门国家课程之一,单独被列入科目设置中,将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方案为什么会独立设置劳动课?学校要如何落实新课程方案,进一步开展好劳动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健康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开好劳动教育课,并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对于有一些人质疑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何还要求学生进行体力劳动,认为学习是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熊丙奇认为,这是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错误理解,开展劳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消除劳动尊卑意识。这种意识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有的学校给学生的教育是崇尚学历,漠视劳动,看不起技能人才,这会影响到学生对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认同感。

“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的是动手实践,重视学生的教育体验。”熊丙奇表示,因此需要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每所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而根据课程体系的需要,就要建设与之对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并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


新闻多一点>>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40年变迁史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其实,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实施渠道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辅之以课外劳动、与有关学科教学的结合。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来看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40年变迁史。

第一阶段:劳动技术全新亮相,小学四五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

1981年3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颁布,规定:一、二、三年级学生可在课外时间,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另外,每周劳动1小时,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易劳动。

第二阶段:劳动成为全面发展的重要板块,中小学校建起劳动基地。

1985年国家教委组成后,明确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提出把“劳”字与德、智、体、美并列为五育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中小学上好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到1990年底,多数中小学校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生产劳动基地,全国共计有学农基地45.2万个,工厂7.7万个,第三产业9万个。

第三阶段:取消独立设置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劳动课趋向地方特色化。

1994年7月,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印发文件规定:小学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初中各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每周2课时;高中各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每学年4周。到2000年1月,教育部在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取消了必修课中劳动技术课的单独设置,改设了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劳动教育课程自1955年单独设置以来第一次被取消。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时,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除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外,还专门开设了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

第四阶段:劳动教育纳入相关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

教育部于2015年7月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在劳动教育时间上,《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来源: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林祺)